钟以谦:比赛积跬步 能力至千里



    钟以谦个人简介

    1980年进入北京广播学院,就读电视新闻专业,获学士学位。
    1988—1995年留学日本,获大众传播学硕士学位。
    1995—今就职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,教授。

    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副院长
    【中国策】全国大学生营销策划大赛,总负责人

    主要研究领域:广告媒介的理论、市场、实务。

    主要论著:《媒体与广告》人民大学出版社

    主要研究项目:
    中国电视市场报告2002-03
    数字化背景下的全媒体产业战略
    北京市传媒产业数字化发展思路研究
    转型期中国广播媒体的产业运营
    国家化背景下的中国媒介经营机制改革研究
    竞技体育媒体化传播价值研究



    今天,在业界求才若渴的同时,求职毕业生面临的却是一职难得的局面。这种供求双方错位的“供不应求”现象,进一步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更为现实的要求:业界需要具有开拓性发现问题、灵活性分析现状、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的能力的人才。

    与之相对应,大学中还存在着难以应对的现实问题:基础知识体系化传受、历史经验总结化吸收、重在分析问题根源、对现实问题一般化的解决方案。原因不外乎大学教育的规模化发展,走进同一间教室的大学生,在兴趣及对社会、人生的认知方面各不相同。学校为使为使他们在毕业时一个也不能少,只能在求得最大公约数的基础上,来求解对人才培养这个大问题。结果,学生获得了抽象、概括和一般化的理论,缺少用它们去直接解决未一般化的个案的体验和方法。

    多少年来,大学教授们在课堂范围内,做过无数的探求,而未见特效。究其原因,多因大学的己任,首先在教学上不是解决业界的实际问题,而是培养适应业界普遍需求人才的问题。在这个供求关系中,同样也存在对普遍需求,进行一般化处理的问题。其次在科研上,由于条件局限,科研的首要任务不是实现产业化、社会化;而是在理论上证明思想、概念和原则成立与否。

    显见,在大学对人才的培养,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,缺少一个“转接口”。它的作用是能让每一个学生自行完成,从吸取向贡献的转化;清楚自我之于社会的价值、能力所在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“学院奖”就是这样一个“转接口”。它避开了学生实习时会遇到的问题:时间有限、全案难以接触、视野无法打开、企业秘密需要保守等。更重要的是它能规避进入实际工作中实习时,双方无法绕开的责任问题,从而最大限度的放飞学生的创造性。这对于首次对接社会的学子来说,成功固然可喜,而失败才是这类比赛所能给予参与者们最大财富——获得对进入社会后应对失败在心理、方法等方面的免疫能力。

    综上所述,直面社会实际的“学院奖”比赛,在为大学与社会业界的结合上形成了一个对接。它的意义在于能为全国的大学生,提供一个检验自我的平台。首先,可以对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一次梳理和激活,通过实践锻炼,发现不足,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。此外,检验理论学习成果,提高在发现、分析和解决问题上的理论运用能力。再则,比赛取得佳绩,也能向社会及业界证明自己。

    我相信,学生自己在此累计的跬步,定能支持他们独步千里之域。